产业引领振兴 现代农业点亮乡村经济
玉薪农业生产基地是定边县助力乡村振兴,打造西部旱区生态农业标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定边县倾力打造出7个十亿级产业(马铃薯、蔬菜、羊子、奶(肉)牛、优质牧草、小杂粮、玉米)和亿级中草药产业,正由传统农业种植大县逐步向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强县转变。
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定边县每年春季干旱少雨的特点,甚至是“十年九旱”。“面对地域性农业用水缺乏现状,我们以集蓄利用天然降水为突破口,采用光伏泵站提水、蓄水池土工膜铺设技术、新型材料软体集雨窖等设施,推广节水灌溉补灌技术,做到‘秋雨春用,丰雨旱用’,解决了农地干旱和关键需水期的灌溉问题。”定边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书记耿卫军介绍道。
从2020年开始,定边县就在新安边等5个乡镇5个村先期实施集雨补灌试点项目。目前,全县建成的集雨补灌项目共有22处,涉及22个村子23000亩耕地,集雨补灌打破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先天制约瓶颈,为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的高效农业提供助力,也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
“补灌点建设后,我们种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即使是旱年,也有足够的窖藏水用来滴灌。”安边镇白兴庄村村主任胡清军说。如今,胡清军种了400亩地,其中旱地就有200亩,依靠集雨补灌,旱地也变成了“丰收田”,现在他再也不用外出务工,全心全意留在村里种地,一年就有20余万元的收入。
作为定边县农业发展的“半边天”,畜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定边县通过规模化养殖肉羊,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链,努力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一方群众走上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八福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定边县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引领、村集体合作社带动、农户(脱贫户)参与”的村集体“三变”改革合作模式,定边县安排1亿元资金,在全县择优选择40个贫困村和八福农业联合发展村集体经济。
“我们通过投放种羊到合作社,然后农户再采用借养的方式,从合作社借羊饲喂,当农户养羊达到回购标准,我们再以市场价收购。”八福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羊场场长高凤鹏说。这种“借羊发展”的模式不仅让农户降低了入门限制,保价收购还可以托底实现致富。
在衣食梁村,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抓住全县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契机,以衣食梁移民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为托管合作单位,通过借羊养殖、技术培训、统一标准、赊购抵消、保价回收等方式,构建起“企业+基地+合作社+科技”的新型托管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带动贫困户增收受益。
“合作社负责奶山羊的日常饲养,贫困户负责种植饲草,所产羊奶由公司按不低于市场价进行统一回收,帮扶期间,公司优先雇用当地贫困户,帮扶期满后,公司投入的基础母羊及所产羔羊所有权归合作社所有,继续巩固贫困户脱贫成果。”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珠明说。通过上述运营模式和收益联结,衣食梁村的795户2385人从中受益。
粮稳牧兴,产业繁荣。目前,定边县已建设起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7.83万亩、湖羊养殖示范户建设150户,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5万元,脱贫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锋表示。
深化改革创新 激发乡村发展潜在动能
乡村振兴为村民而兴,乡村建设为村民而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进程中,只有充分释放乡村的内生动力,让村民发挥主体作用,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才能清波荡漾。
近年来,定边县围绕村集体经济大做文章,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有效盘活村集体资源和资产,吸引村民加入集体经济,变“单打独斗”为“联村抱团”,实现了小而散的个体户经营向村集体规模经济转型。此外,定边县开始投入使用产权交易中心,仅2021年累计挂网待流转土地11宗14.69万亩,成交6宗10340亩,规范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被全面激活。
5月15日,盐场堡镇苟池村群众迎来了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分红大会。今年80岁的村民张海云,三年前他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了杨凤渠子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今年已经是我第三年领到分红款了,有三千多元,加上前两年的分红款,我投入的一万元变成了两万元,我的养老钱是越来越多了!”刚领到分红款的张海云激动地说。
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尝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甜头”,而这三年来的分红收益,都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018年,盐场堡镇杨凤渠子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民以现金入股保底分红形式加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赶上市场行情好,合作社第一年分红40%,第二年分红30%,第三年羊价低迷,但分红仍有12%,三年来我们村为村民创造了83.69万元净利润。”苟池村党支部书记闫社孝说。
改革释放了红利,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更是激发了村民拓宽收入渠道的热情。与此同时,定边县正加紧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式农村经济发展体系。
目前,全县兴办有家庭农场24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27个,并设立高素质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对当地村民进行“传帮带”,使曾经基础的农业生产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
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的白泥井镇,是定边县推向全国的“一村一品”示范镇。目前,该镇已建成设施农田11000亩,日光温室261座,塑料大棚11000个,形成了优质辣椒、马铃薯、各类蔬菜等主导产业,是定边县及周边地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
“我们通过延伸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建立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全镇优质辣椒生产基地稳定在7万亩以上。”定边县白泥井镇党委书记雷睿翔说。
如今,随着白泥井镇产业组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全镇已经形成了省级产业联合体1个,市级产业联合体1个,龙头企业5个,专业合作组织 10个。区域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排名始终保持在定边县首位。
改善人居环境 打造品质宜居美好家园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富强,更要宜业宜居。以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定边县于2021年春夏两季集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投入资金612万元,初步实现了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风险管控,定边县组织专项资金对乡镇13座污水处理厂和17座垃圾填埋场进行建设,同时还建立起长效垃圾回收补助机制,通过县财政每人每月补贴4元,村民每人每月缴纳2元,乡镇统筹使用资金,组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队,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在石洞沟镇石洞沟村,每天一大早,垃圾车就会“唱”着歌匀速缓慢地穿过村子里一条条小巷,开始了每天挨家挨户收垃圾工作。村民们听到熟悉的音乐,拿着自家的垃圾桶站在门口等着将垃圾倒入车内。“这几年我们村都是这样收集垃圾的,村民们都很自觉。”石洞沟村村民拓军说。
对石洞沟村村民来说,每天“循声而出”倒垃圾是一种习惯。加之随着全村庭院改造和硬化、亮化、美化等工作的开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越发想要维护好自己的美丽家园。从事村里垃圾清运工作的王红久是村里卫生环境“大变样”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几年来,我们不仅搬了新村,硬化了道路,每天村里还有专人打扫卫生,村里又干净又漂亮,村民们幸福感足足的。”王红久说。
“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我们完成了新建厕所103座,农村生活垃圾清理5.5万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消杀680次,发动群众投工投劳7500人次,累计投入160万元。”定边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定荣表示。在乡村建设行动的大力实施下,如今的定边县农村人居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
地处毛乌素沙地风沙草滩区的公布井村,曾一度饱受风沙侵蚀,春秋两季烟尘四起,垃圾满天飞。如今,走进公布井村,一幢幢二层小楼有序排列,家家户户门前庭院闲适,村落里绿树成荫,街巷整洁,俯仰之间皆是乡村的静谧和安详。
“目前,我们村里建有一处休闲广场,并搭配建设了凉亭、卫生室、公厕各一处,新建了50座太阳能路灯,临街外墙都经过美化,还新建了村民红白议事中心,引导村民推进移风易俗……”公布井村村支书贺文其说。看着自己居住的村子越变越美,他越说越高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定边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踏步新征程,定边县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心已从聚焦“脱贫”逐步向“发展”转移,从突出到人到户逐步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转移。面向未来,定边县人民政府县长姬世平表示,将全面推进脱贫巩固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推动“一户一田”“整村流转”“合作经营”,让农民群众富起来,乡村振兴赶上来。(中国经济信息社 刘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