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如何与现代科技联合,中医药的理论如何创新转化获取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的巨大能量又如何更好的惠及人民、走向世界,无疑也是摆在中医药面前的严峻课题。
多院士齐聚论坛 共话中医药创新发展
7月6日,由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河北省药学会、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守正创新向未来——中医络病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高峰论坛”盛大举行。张伯礼、丛斌、张运、杨宝峰、于金明、田金洲、吴以岭七位院士以及来自全国的医药界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针对络病理论传承、创新、转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展开深入交流,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大健康》栏目对论坛进行了全程直播。
论坛上,多位院士对中医药的发展做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张伯礼院士强调了中医药的科学性及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把中医药传承好,义不容辞。
吴以岭院士所系统构建的络病理论体系,明确了诊断标准、适用范围,以及现代生物学机制,在络病理论下研制了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连花清瘟等通络药物,同时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循证医学评价,在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院士们一致认为,吴以岭院士将中医络病理论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为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典范。
中医络病理论研究以及创新转化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重要进展,为中医药如何更好的传承做出了示范效应,进一步彰显了国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提升了络病理论及中医药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
张伯礼院士在会上致辞
深耕络病理论研究 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历史上的医学名著和医学名家均提及络脉及络病学说,但并未有系统深入研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个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理论的突破。吴以岭院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性研究,通过30余年的研究,终于将“络病”这一在中华民族医学史上绵延了近三千年的散落记载,整理、归纳、提炼成为络脉清晰、内容丰富、具有指导现代重大、难治性疾病治疗价值的系统络病理论,构建起“络病证治”体系,成为中医络病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
作为中国中药企业TOP10的以岭药业,以络病理论为“抓手”,逐渐形成“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五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为中医药学科传承创新作出了示范。这一创新发展模式阐释了在遵循中医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高新技术以理论原创带动新药研发,研制出13个创新专利中药,覆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的六大类市场用药量大的领域,惠及众多患者,造福人民健康。
院士沙龙环节,各位院士就中医络病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展开交流
中医文化在世界掀起热潮 彰显大国自信
中医药蕴含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魅力,是新时代中医药应有的文化自信与社会担当。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
如今,中医药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中国已与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掀起热潮,受到各国人民认可和好评。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文化是国粹,如今在不断创新和传承中被赋予了更多生命力,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不仅在国内,更在国际舞台展示着中国国粹文化的魅力。中医药俨然已经成为新的国家名片,彰显出今日之中国的大国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