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民间俗语,是多种原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在人体头面、五官等部位的内热证候。提到上火,大家都喜欢用上清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等中成药治疗,由于这三者清上焦火作用较好,时常被称为“上清三把剑”。

这三种药的方剂组成主要为两种:一组是菊花、荆芥、薄荷、白芷、连翘、川芎、桔梗等清热散风、轻浮上行的药物。另一组是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等解毒、通便、泻三焦火的药物。这两组药物组合后,为什么就能消灭上火症状呢?

<img _src="http://images.jumeinet.com/uploads/d-2022-08/docx_b6ea2f42a0794b9f8152e95714e8700b_0.jpeg?imageMogr2/auto-orient/thumbnail/600x/blur/1x0/quality/75%7Cimageslim" alt="75" imageslim"="" data-cke-saved-src="http://images.jumeinet.com/uploads/d-2022-08/docx_b6ea2f42a0794b9f8152e95714e8700b_0.jpeg?imageMogr2/auto-orient/thumbnail/600x/blur/1x0/quality/75%7Cimageslim" src="http://images.jumeinet.com/uploads/d-2022-08/docx_b6ea2f42a0794b9f8152e95714e8700b_0.jpeg?imageMogr2/auto-orient/thumbnail/600x/blur/1x0/quality/75%7Cimageslim"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 auto; max-width: 600px;">

素朴中医院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温病条辨》载“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前一组药物都是味辛质轻气薄之品,符合《黄帝内经》中“因轻而扬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此外,川芎上行头目,桔梗载药上行,此二药可引清火之药上行,作用于头面部。其二,前一组药物除桔梗外,均有祛风之效。明代医家陈士铎认为,火生于风,治火不治风,恐非妙法。俗话说风促火势,故祛风也有助于灭火。其三,后一组药物均是苦寒泻火、通便泻火、泻三焦火的良药,所以自然成为消灭上火症状的利剑。

这三种上清丸药物组成略有不同,用法也有所区别,虽都能清上焦之火,但具体治怎么治,还是需要准确掌握,才能直击要害。

上清丸侧重清肺火

在三方共有的十一味药的基础上加防风即成上清丸。清代名医徐灵胎认为,“防风治周身之风,乃风药之统领也”。本方共十二味药,轻清祛风药占了八种,所以此方偏清上焦之火,侧重于肺,对于一般风热感冒,症见轻度发热、咽喉肿痛等肺卫症者效果较好。由于此方中黄芩、黄柏、大黄为酒炒,泻下力较缓;且用荆芥比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所用荆芥穗解表作用弱,故本方药性较平和。

黄连上清丸侧重清肺、胃之火

在上清丸的基础上加入黄连、石膏、旋覆花、蔓荆子、甘草即为黄连上清丸。黄连,黄芩,酒黄柏分别清上焦,中焦,下焦之热,三药合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石膏泻肺胃火热;姜栀子清三焦之火,引火入小便;酒大黄通肠泻热,凉血解毒,活血消肿,六药合用,清热泻火,解毒消肿,通利二便,引肺胃经热毒从二便排出。所以适用于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中、重度发热,咽喉、口腔疼痛较甚,且咳嗽痰多者。此药较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慎用。

docx_f49c092b3b074732b4ae363db660507a_0.jpeg

牛黄上清丸可清肺、胃、心之火

在黄连上清丸的基础上增加牛黄、冰片为牛黄上清丸。牛黄为清热解毒要药,寒凉极品。冰片清热止痛,开窍醒神,为五官科常用药。故牛黄上清丸作用偏于上、中焦,侧重于心,感冒高烧甚至伴有昏沉者尤为适用。

二药的相似度很高,但区别是牛黄上清丸的清热解毒凉血作用比较强,而黄连上清丸可能更善于疏散风热利头目。综上,素朴中医院以为,如果只知上清丸清上火,不知三方区别及应用禁忌,往往用药不准,甚至还会有损于身体健康。只有全面地了解此三方的共性与个性,才能发挥出各自的“威力”,做到剑出中的,药到病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