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权益变真金白银正成为现实

走路、骑车出行能够累计积分兑换绿色权益,挂靠信用卡绿色消费可以获得贷款优惠……碳减排正在逐步悄然渗透我们的吃喝出行、借贷消费和生产运营等多种社会生活场景,我们的“环境权益”正在通过“个人碳账户”转变为“真金白银”,这就是未来的“绿色金融”。

“个人碳账户”或许听起来陌生,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支付宝用户收集“绿色能量”的蚂蚁森林就可以理解为一类“个人碳账户”。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水电费用等低碳行为获得“绿色能量”,并转化为碳积分,用于兑换权益,是时下“个人碳账户”最常见的模式。

2022年9月,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已满两年。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减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碳账户”的概念正逐步深入到个人的生活领域,成为公众了解并参与绿色低碳行为的一扇窗口,也推动了“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

现如今,“碳账户”的实践正在全国遍地开花。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衢州、湖州等多城市纷纷因地制宜,“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的同时,多家商业银行也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体系,激励客户自觉践行绿色行为。

今年中信银行推出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以来,短短数月,已有浦发银行、建设银行、安银行等众多银行入局推出相关业务。从应用场景来看,银行“个人碳账户”已经覆盖了绿色出行、线上业务办理、电子缴费、植树造林、在线会议和二手交易等多个领域。

无论是政府、互联网企业或是银行的“个人碳账户”里列出的各种绿色行为,它们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绿色行为,究竟能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多少力量?

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3;中科院有关研究指出,我国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碳排放占比已达5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也表示,生活方式的改变,到2050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至70%。

一个人用,看似有限,但加起来总量不容小觑。上述数据结果显示,个人行为对环境具有深远影响,生活惯的细微变化可以带来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

在此背景下,国内多家商业银行推动“人人享有碳账户”也是出于自身业务拓展的需求。银行提供具有导向的绿色金融服务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更多主体参与碳减排。同时,银行利用“碳账户”可以准确获取个人或企业的碳排放表现,并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实现为个人或企业提供基于碳减排表现的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从而以金融举措推动更多主体增强减排主动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银行在“个人碳账户”方面的探索逐渐深入,碳积分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在不久的将来,从公益倡导过渡到价值交易,“个人碳账户”里的碳资产有望切实转变成能够兑换实物或货的“真金白银”,“个人碳账户”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安装在手机里的互动应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