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旅客同比大幅高增,进一步明确了疫情后服务消费的特点,疫情前后旅游收入的差距已经达到3.4万亿元(预计相当于2022年GDP的2.8%),很保守地估算,2023年旅游收入增长有望超过1万亿元(2022年的0.9%)。
旅游收入对增长的拉动可能不一定全部体现在GDP的统计中,但在上市公司财报、居民收入和日常生活的感受可能会非常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去两年旅游服务供给的减少,旅游收入的同比高增可能一部分也会转化为通胀的压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春运旅客同比大幅高增,进一步明确了疫情后服务消费的特点。2023年春运前8日累计发送旅客30329万人,虽然距离2019年同期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较2022年同期增长47%。诚然,市场并不关注这个较高的同比增速,因为低基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增长的成色。
但是旅游直接受益于疫情影响缓解,旅游复苏的确定性要比其他经济部门要高得多,对于这种确定性比较强的高速增长,我们有必要关注它的宏观影响。这里的旅游我们用的是宏观统计上的定义,这个定义要相对宽泛一些:“旅游指的是游客的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活动,游客是指以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短期教育(培训)、宗教朝拜,或因公务、商务等为目的,前往惯常环境以外,出行持续时间不足一年的出行者”。
疫情前后旅游收入的差距已经达到3.4万亿元(预计相当于2022年GDP的2.8%)。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73万亿元,而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为2.35万亿元,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相比2019年下降了3.4万亿元,预计相当于2022年GDP的2.8%,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距。
对于2023年旅游收入是否能回到2019年现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从海外的经验来看,疫情之后服务消费并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但是另一方面从中国疫情前的旅游收入增长来看,中国的旅游需求仍处在结构性的上升阶段。
图表:疫情前后旅游收入的差距已经达到3.4万亿元(相当于2022年GDP的2.8%)
很保守地估算,2023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有望超过1万亿元(2022年的0.9%)。如果按照春运前8天旅客的同比增长(47%)来估算2023年全年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那么预计2023年旅游收入的增量可能会达到1.1万亿元,预计相当于2022年GDP的0.9%。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粗略的估算,估算的结果可能相对偏保守,偏保守的原因有3个:
► 1月发热门诊就诊量仍然比较大,对旅行需求产生一定拖累,春运后期以及节后旅行或进一步恢复。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称,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急诊诊疗虽然峰值已过,但绝对数仍然不低,1月上旬的感染可能仍在影响1月中旬的出行,但影响或在逐步减弱。春运第8天旅客的同比涨幅出现一个明显的上升,我们需要观察这种势头是否会持续。
图表:春运第8天旅客数量同比增速跳升
► 人均旅游支出可能同比增长,因此旅游收入的涨幅可能比旅游人数的涨幅更多。2022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旅游主要是集中在近郊、短途旅行,人均花费可能较低,一个证据是2022年假期旅游收入跌幅大于游客数量跌幅的趋势。进入2023年后,由于长途旅行的占比可能进一步上升,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可能也会增加,一个证据是元旦期间旅游收入的涨幅要高于游客数量的涨幅。
图表:元旦期间旅游收入的涨幅要高于游客数量的涨幅,旅客人均支出可能重回增长
► 2022年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期并不是去年的春运。2022年疫情影响相对较大的时间包括2季度、4季度,2022年初并不是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期,意味着后面的基数可能更低,同比涨幅可能更大。
旅游收入对增长的拉动可能不一定全部体现在GDP的统计中,但在上市公司财报、居民收入和日常生活的感受可能会非常明显。
国内旅游收入的统计由文化旅游部负责,将运营商位置数据和抽样调查相结合,通过位置数据推算旅游人数,通过定期微观调查推算人均消费,从而测算国内旅游收入。这种统计方法和GDP核算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别,GDP核算中其实没有一个专门的旅游统计科目,统计局公布的旅游产业的GDP是根据其对不同行业与旅游定义的关系加总起来的、具体的汇总细节没有进一步的公布,2019年、2020和2021三年,统计局公布的旅游产业GDP分别是4.5万亿元、4.1万亿元、4.5万亿元,其波动要远小于国内旅游收入的波动。
虽然旅游收入的波动在GDP上不一定有体现,但是旅游部门这么大的一个反弹大概率会迎来其他数据的呼应,例如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能会有明确改善、使用入户调查方法统计的居民收入消费数据可能得到一定的提振,此外,在媒体报道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比较明确的感受,这种感受也会通过影响情绪和信心,对实体经济和二级市场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收入的同比高增可能一部分也会转化为通胀的压力。2019年全国共有酒店33.8万家,其中非连锁酒店28.6万家;2021年,全国共有酒店25.2万家,相比2019年减少25%;2021年全国非连锁酒店19.5万家,相比2019年下降32%。
从行业特征来讲,非连锁酒店一般是规模相对较小、价格较低的普通酒店,虽然数量减少,但是并不代表酒店当时所在的房产已经消失,加上行业进入门槛也不高,恢复经营的速度可能要比大型酒店要快。但是无论如何,出行需求的恢复可能还是要快于供给,在需求复苏的早期,相对较少的供应可能仍然会引起一定的通胀压力。
图表:全国酒店数量较疫情前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