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重销售而轻研发,敢于花大成本送回扣做广告而吝于科研创新,这是医药界普遍现象。但具体在科研方面吝啬到什么程度,外界估计所知不多。最近在资本市场暴露出的一家企业的情况,相信会让公众看个明白。
近日,国发股份发布2021年三季度业绩公告称,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大增22371.88%。也就是223倍!增了这么多倍,乍一听还以为增长以后将达到数以亿计、甚至数十亿、百亿计呢,谁知道仅仅是511.06万元而已!怎么会有这样的戏剧效果?很简单,因为上年同期基数之低,本身就很可笑,只有2.28万元,2020年全年也仅5.01万元。
据报道,国发股份2017年的研发人员有16人,2018年剩下5人,2019年和2020年仅剩一根独苗,其2020年月薪仅3628元。
研发人员月薪不到4000元!科研人员待遇如此之低,还是第一次听说。敢情这个公司的科研人员待遇,还不如街头小饭馆里端盘子的小时工!
会不会是一时间的特殊现象?也不是。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国发股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4.92万元、25.03万元、7.56万元和5.01万元。研发费用低得可怜且不说,而且还逐年降低,看不出有力挽狂澜、改弦更张的意思。
或许是小作坊拿不出钱?也不是。根据国发股份发布2021年三季度业绩公告称,虽然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3.05亿元,的确不算多大的规模,在业内排名也靠不上前列,但也不至于科研队伍规模如此之小、待遇如此卑微。问题的关键是态度、是价值观,是轻重掂量。看你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反正国发股份没有将科研放在第一位,对比销售费用,可以看出科研甚至第二位、第三位都排不上。
据报道,2017年至2020年,国发股份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539.78万元、3463.94万元、2850.82万元和3003.65万元。厚此薄彼,一热一冷。对比可谓鲜明。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用在医药行业就是“再穷不能穷科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制药企业吃的更是科研这碗饭。国发股份主要产业包括医药制造及医药流通产业、分子医学影像中心和肿瘤放疗中心及肿瘤远程医疗技术服务等。都是技术含量高,且新旧技术更新换代快的领域,不在科研创新上下工夫,必然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末倒置只能让企业陷入寅吃卯粮、得过且过的短期经营思维。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家公司上市已经19年,资历不可谓不长,但营业收入却一直“原地踏步”,净利润合计亏损约4.8亿元。今年净利润倒是大增了,一下子增247.20%,但也只有780.43万元而已。和科研费用增长是一个戏法。这样一个企业,不知道为什么能上市?尤其是19年前就已经上市了。那时上市还要靠行政审批,上市难如登天。
中国的制药产业本末倒置的经营状况,可以说是由需求端土壤的变质所孕育的。医疗领域这个需求端是极其特殊的需求端,理论上最终的需求用户是患者,但患者和药商之间却隔着医院和医生这个中介。一般的中介是交易双方之间的撮合者,而医院和医生这个中介却不是撮合关系,而是主导患者的关系,是代表患者消费的关系。这个关系并不一定导致腐败,但以药养医的体制最终导致了医院和医生的变质,导致其背离本职,完全倒向药商,通过与药商合谋加重患者负担的途径共同谋取不当利益。
化解以药养医的体制的弊端,需要在药品采购环节实行集中采购和招标投标竞争,切断药商与具体医疗机构的直接交易渠道,让制药企业免除巨大的推销成本。但这有两个相关问题:一是要防止药商将贿赂医生转向贿赂招标人员;二是要让药商将节约的销售成本用在研发创新上。在医生一侧,如何继续治理开大处方的问题,还需要另外探索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