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期最后一年,理财公司相关动作备受关注。近日有消息显示,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拟将现金管理剥离固收,设立平行一级部门。其中,兴银理财增设现金管理部和多资产投资部,作为一级部门与固收部平行管理运营,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组织架构优化主要出于合规考虑与业务专业化发展需要。
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理财产品中的“大头”,在合规压力下,通过独立化管理提升投研能力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此类模式仍为少数。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行业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仍在紧张进行中,但多数理财子现金管理业务仍设在固收部门之下,为二级部门。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结束,按照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监管新规,理财公司相关产品仍面临投资范围、久期管理、集中度管理、流动性管理、杠杆率、偏离度等多维度合规压力,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保证收益率成为关键。
整改压力下,理财公司动作频频
2021年6月11日,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给现金管理类产品戴上“紧箍”,不论是投资范围、资产久期,还是运作管理要求等,都对标货币基金监管要求。业内人士认为,监管统一是防止违法违规套利的前提,但同时也意味着理财产品失去比较优势。
新规落地后,监管对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规模和占比提出明确要求,在过渡期即2022年年底之前,银行理财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的产品月末资产净值要降至30%以下,或不超过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此后,理财公司纷纷在资产端和产品端做出调整,包括降低对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配置比例,对非标与长线投资逐渐压降甚至清零等,在产品设计上也更倾向于短期定开等产品。对于存量产品则对原本使用摊余成本法计算的理财资产进行重新评估,避免出现大的净值偏离。业内人士分析,市值法计价相比摊余成本法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变化,更适合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流动性期限配置,通过透明化估值打破理财产品持有群体的刚兑预期很有必要。
除了资产端与产品端的调整,有理财公司也从部门调整入手,比如专门设立现金管理业务的一级部门。在此之前,现金管理类业务多是作为固收部门的下属部门存在,级别为二级部门。对于此类调整,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金管理产品作为整个理财产品中平均占比1/3以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专设部门管理并不意外。据其了解,部分大行理财子公司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最高的已经超过40%,设立一级部门对于财务、人力等资源配置,提升投研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短期来看,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合规,现金管理类产品因为期限短、收益稳定,更容易受到银行客户青睐,有序整改难度也会更大,”该人士认为,从业务发展与合规角度,设立现金管理一级部门既有合理性,也有必然性,“会是一个趋势,但不同理财公司部门设计的规则不一样,可能规模大小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确实有这么做的,我们现在还没动,现金管理还是在固收部下面。”一位来自TOP5银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其所在理财子公司尚未有设立一级部门的打算,据其了解,采用这种模式的理财子公司仍是少数。
收益率下行,如何与货基竞争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市场现金管理类存续余额已经达到7.78万亿元。
一位理财业研究人士认为,考虑到此类产品规模较大,即使还有1年整改时间,各大理财子公司仍面临较大压力,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较大的国有大行尤为明显。按照新规要求,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投资流动性受限产品不得超过10%。该人士分析称,这进一步限制了该类产品的收益率优势,未来更多客户或转向货币基金、“固收+”基金产品。
这也是当前多数理财子公司面临的难题。在新规之前,理财子公司因为在销售渠道和发行流程上更有优势,加上银行客户群体的天然优势,现金管理类产品发展迅速,一度成为“重头戏”。但新规之后,理财子公司失去比较优势,加上不具备货币基金的免税条件和低起购门槛,竞争力大幅下降。理财子公司在满足监管要求与保证业绩过程中,如何把握压降方式和速度成为关键。
此前就有券商机构指出,随着统一监管、功能监管进一步落实,各类产品竞争优势将回归投资管理能力、产品费率、销售渠道等方面。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最后的整改期限内,相关主体应该做好客户分类,调整估值方法的同时可将赎回到账时间由“T+0”改为“T+1”,推出流动性相对较高的“类现金理财”产品作为替代,防止集中抛售和断崖效应。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缓慢下行但仍在3%以上,仍高于公募货基2%左右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