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位于福建漳州的紫山集团迎来忙碌时刻,一盒盒自热食品在工人打包后,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紫山集团从最早的农副食品加工到布局方便食品,从纯外贸模式到进军国内市场,疫情之下,企业又迈出积极转型的步伐。紫山集团总裁洪水河说:“中国市场太大了,只盯着出口让我们失去了太多机会。”

疫情期间,“宅经济”炙手可热,企业研发的自热米饭产品意外走红。洪水河说:“随着冷链物流技术成熟,我们正着手推出冷冻菜肴包,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

紫山集团的策略之变是漳州众多食品企业的缩影。漳州食品产业曾普遍依赖外贸,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200个国家和地区,疫情之下,如何融入国内大循环?当地企业各显其能。

位于漳州的卡尔顿公司办公区里,映入眼帘的不是食品,而是琳琅满目的“潮玩”--这是企业独特的基因密码。

出生于1984年的公司董事长黄秋是一名“食二代”。当大家还在争夺线下商超时,卡尔顿率先做起网红直播;企业与葫芦娃、忍者神龟等IP联名生产面包,唤醒食客的童年记忆……

在黄秋看来,危机感驱动年轻一代的企业家打破陈规。疫情重构了大众消费方式,即使是中老年人,也尝试着用电商购买食品。与此同时,进口零食的神话被打破,更加自信的年轻一代对“国潮”食品有了更多期许,“这是市场的变化,也是机遇。”黄秋说。

漳州市工信局的数据显示,面对疫情压力,年来当地食品产业加速升级,成为重要的增长极。2021年食品工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700亿元,增长约13.6%,总量和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吴剑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