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瑞东宏观笔记
作者:高瑞东 刘文豪
【资料图】
降准时机的选择需要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9月以来,基于对流动性走势、降成本助力宽信用、降准置换到期MLF等因素的考量,市场对于再次降准的预期逐渐升温。我们认为,降准时机的选择需要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外部环境来看,美联储加息预期有望于11月逐渐企稳,美元指数震荡见顶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内部环境来看,MLF进入到期高峰,为降准置换到期MLF提供契机;专项债前置发行,以及春节等因素将会对明年年初流动性产生扰动。因而,11月至明年1月是再次降准的合意窗口期,历史数据显示,1月降准的可能性更高。
1、降准预期因何再度升温?市场对于再次降准的预期逐渐升温。9月以来,市场对于再次降准的预期逐渐升温,主要基于对流动性走势、降低融资成本助力宽信用、降准置换到期MLF等因素的考量。
一则,流动性呈现边际收敛态势,专项债发行等因素可能会加剧收敛态势。8月中旬,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与同期限央行逆回购利率的平均利差约为-71个基点。随后,在央行缩量续作MLF等因素的影响下,该利差持续收窄,表征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呈现边际收敛态势。到了10月中旬,随着资金跨季结束以及央行再度等量续作到期MLF,该利差再度走阔,但较8月中旬仍然呈现明显收敛态势。
向前看,8月国常会要求将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从实际发行情况来看,发行主要集中在10月份,叠加10月一般为缴税大月,流动性边际收敛态势仍将持续。同时,9月28日召开的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限额」,若2023年专项债券于12月底之前提前下达,则意味着从明年1月开始将会陆续发行新增专项债,也将会对流动性产生扰动。
二则,宽信用仍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助力宽信用仍然是政策重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在经过7月和8月的震荡下行后,9月呈现小幅边际改善,结构上来看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延续回升态势。但居民部门净融资连续11个月呈现收缩态势,表明疫情和房地产等扰动因素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的重心仍是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助推新增融资稳健维持在合理水平。
从目前的市场利率来看,10月以来1年期AAA同业存单平均利率为1.99%,AA+同业存单平均利率为2.06%,均明显低于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因而,通过续作MLF的方式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实际上会变相抬高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不利于贷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行。
三则,四季度MLF到期量明显提升,通过降准置换部分到期MLF是常用操作。今年一至四季度MLF到期量分别为0.80、0.45、1.30和2.00万亿元。由于MLF操作需要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央行往往有意将MLF存续余额维持在一定水平之内,以保证不会影响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因而,央行经常会在MLF到期量较高的时期,通过降准置换部分到期MLF的方式,降低存续MLF余额。
另外,由于MLF操作需要以2.75%为利率向人民银行付息,而降准则是将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划转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因而,通过降准的方式向市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边际负债成本,进而推动贷款利率下行。
2、降准时机将会如何选择?降准时机的选择需要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11月至明年1月均是再次降准的窗口期,历史数据显示,明年1月降准的可能性更高,今年11月至12月也有可能。
外部环境来看,美联储加息预期有望于11月逐渐企稳,美元指数震荡见顶进而减轻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9月以来,伴随着美国通胀回落幅度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预期持续上修,助推美元指数持续走强,进而放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国内货币政策总体维持稳健略偏宽松的态势。
8月和9月美国通胀回落幅度不及预期,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背景是,这两个月的基数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增信息变动对最终读数影响将会显著放大。但从今年10月至明年6月,随着美国通胀基数持续处于高位,新增信息变动对最终读数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弱,美国通胀趋势性回落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有望改善。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加息预期有望于10月通胀数据公布后,逐渐见顶企稳。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企稳,强势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压力将会逐渐趋于稳定,前期超调的部分也有望逐渐修复,外部均衡对国内政策的约束将逐渐走弱。
内部环境来看,MLF进入到期高峰,专项债发行、元旦和春节等因素将对流动性水平产生扰动。一则,今年11月至明年1月,MLF将会进入到期高峰,尤其是,11月MLF到期量将会达到1万亿的历史高峰,存在降准置换部分MLF的契机。
二则,9月28日召开的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限额」,若2023年专项债券于12月底之前提前下达,则意味着从明年1月开始将会陆续发行新增专项债,也将会对流动性产生扰动。同时,元旦、春节前后由于取现、跨节等因素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通常趋向收敛。
回溯历史来看,2019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额度于2018年12月提前下达,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额度于2019年11月提前下达,2022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额度于2021年12月提前下达,在这3个年份,央行均在12月至次年1月进行了全面降准。
3、再次降准影响几何?对实体经济而言,再次降准有利于维持新增融资持续处于合意水平,但仍需要产业政策等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合。今年以来,新增社融呈现出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融资供给相对充足,但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对疲弱的状态下,融资主体缺少抓手。在前期政策层对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调整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已经开始呈现出改善态势,人民银行公布的三季度调查问卷显示,总体贷款需求指数较二季度上行2.4个百分点至59%,其中,基础设施和小型企业贷款需求上行幅度较大。
在此时再次降准,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边际资金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综合成本稳中有降,激发微观主体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金融机构补充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负债,伴随着银行长期资金占比的提高,以及边际负债成本的降低,商业银行投放表内信贷的意愿及能力将会明显增强。
对债券市场而言,再次降准有利于稳定市场对于资金利率的预期,延长市场利率处于低位震荡的时间。8月15日,央行再次降息后,随着MLF到期缩量续作和增量利好政策的减弱,资金利率持续上行。同时,伴随着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9月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社融增速小幅边际回升,信贷结构持续改善,实体经济修复预期和宽信用预期均有所企稳。因而,8月下旬以来,债券收益率持续震荡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8月18日的2.58%,震荡上行至10月8日的2.76%。
债券市场经过1个多月对于信用转宽和资金利率上行等因素的消化,考虑到经济修复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宽信用的持续性仍依赖于宽松流动性的支持,目前国债收益率对于利空消息的反应逐渐趋于钝化。若在此时再次降准,有利于市场增强对于资金利率持续维持低位的信心,从而推动市场利率保持低位震荡。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再次降准有利于增强市场对于宽信用持续性的预期,也会再次确认逆周期调节政策依然在持续发力,扭转市场信心。目前股票市场受到估值和盈利预期持续下修的双重压制,降准虽然难以直接对这两方面因素产生影响,但再次降准有助于增强市场对于宽信用持续性的预期,而信用企稳是企业盈利企稳的重要前瞻指标,从而间接增强市场对于企业盈利修复的信心,进而改善市场风险偏好,也有利于估值企稳。
风险提示: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国内疫情超预期大规模反弹。
编辑/to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