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尔街见闻

过去几年,港股市场曾有“造富神话”、也曾批量“制造悲剧”。


(资料图)

2022年年末,港股在跌到了历史罕见的估值位置后,突然迎来一波行情,这直接导致开年后,“含港量”成为不少基金排名的关键因素。

这边厢,投资者还在思想斗争该不该追港股,那边厢港股以实际行动打了乐观者的脸。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过去1个月,公募基金跌幅最靠前的基金,又重新被港股主题基金“占据”。

投资者一下子就犯起了难。

港股基金“垄断”跌幅前十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过去一个月跌幅靠前的基金几乎都与港股有关。

跌幅最大的深圳一家沪港深精选基金,近1个月跌幅超过15%(不同份额以A类计,下同)。

此外,北京的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及其联接产品、和广东某只香港创新药ETF近1个月跌幅超过13%。

其中包括了科技、医药等多方向的指数基金的下跌,也意味着,这种调整不仅与主动基金经理选股有关,也与行业有关,更是呈现了港股整体上或许出现调整的情况。

未回到前低

不过,相关基金与指数的表现也尚未回到前期低点。

以近1个月跌幅最大的沪港深精选为例,虽然较前期高点出现了明显的下跌,但是仍然没有回到2022年10月的低点水平。

Choice数据显示,1月30日至2月24日期间,恒生指数跌幅超过11.8%,恒生科技指数跌幅超过16%。

即便如此,从2022年11月初算来,至今恒生指数仍然有36%以上的涨幅,恒生科技指数仍然有40%以上的涨幅。

抉择时刻

2022年4季度,基金显然加大了对港股的投资。

Wind数据显示,2022年4季度末,公募基金港股投资市值约5690亿元,比3季度末增长了1335亿元以上。

而到了当前这可上可下的时候,或许意味着,在2022年4季度加仓港股的基金经理,又到了抉择的时候。

是继续坚持?还是兑现收益?

这一次会如何?

历史上,机构曾经多次提到过,要夺取港股定价权的说法。

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年初。

但从恒生指数来看,在这之后,港股进入了1年多的调整。到了2022年10月底、11月初见底。

在见底前后,许多人看到了这其中的机会并参与,但是否真的是“志同道合”或许还要观察。

目前来看,即使遭遇调整,也有券商分析师表现得颇为积极。

比如,日前,广发证券分析师戴康等以“千金难买牛回头”为题写了他们的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十一。

站在当下,他们认为,当前港股的赔率空间已经凸显。胜率变化的方向是“此消”“彼长”。他们从消费者信心、信贷劈叉后的收敛、库存周期三大视角看国内复苏渐入佳境。

爆款没“猛干”

有些基金经理显得就没有那么着急。

一方面,部分基金经理会表示,港股并非自己的能力圈,投资前必须要先有所学习。

比如,2022年年报显示,去年下半年的爆款基金泉果旭源,在港股上的投资仅2%。

再比如,2023年的第一只“爆款“基金中庚港股通基金,基金经理丘栋荣就多次在朋友圈提示各方投资者注意风险。

而从中庚港股通价值基金的近期走势看,它的波动明显低于同期的港股通综合指数,丘栋荣显然还是对港股持谨慎态度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