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强作业、睡眠、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具体管理政策和落实要求。关于作业管理,这和“双减”密切相关。首先是要充分认识作业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要严控总量,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平均不超过90分钟。
关于睡眠管理,强调睡眠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强调要保证时间,对“3个时间”,包括中小学生每天必要的睡眠时间(小学生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要做到8个小时),以及与这个时间密切相关的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说正常情况下,早晨开始上课时间小学不能早于8点20、初中不能早于8点,个别有时差的地区,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要防止干扰,落实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和网络游戏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个别学生经过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没有完成作业的,家长应该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不熬夜,教师要加强分析和辅导,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好作业。
关于手机管理,强调要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损害视力健康,影响专心学习,导致沉迷网络和游戏等问题。特别强调要加强柔性管理,把“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落实好,做到禁止性与灵活性相统一,防止简单生硬管理。强调落实要到班,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明确保管的场所设备、方式、责任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关于目前工作落实取得的主要成效,吕玉刚介绍,中小学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睡眠时间管理成效逐渐显现。学生睡眠管理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普遍重视,全国98.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96.1%的小学和97.4%的初中上午开始上课时间做到“小学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的规定要求,少数地区因为时差原因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作息时间。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问卷反映,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比2020年底有关调研结果有较大提升,有的学校还提供了午休时间和条件。总体上看,睡眠时间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
学校手机管理得到有效落实。有99.8%的学校严格执行了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91.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手机保管装置,学校普遍提供了学生与家长必要时紧急联络的通道,秋季学期普遍做到了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吕玉刚指出,“五项管理”政策出台后,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大家对作业负担重、睡眠不足、手机过度使用的危害形成了基本共识,对这些长期以来个别管、自发管、管不好的问题,现在形成了普遍管、统一管、科学管的良好局面,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条件,对实施情况整体评价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