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工统计局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美国CPI同比上涨7.0%,较前月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且已连续8个月达到或高于5%,为1982年6月以来最快涨幅。
美国通胀率持续加速上行,如果美联储再不采取相应调整措施,将使美元信誉受到伤害。为了维持美元的信用,美联储采取收紧措施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美国通胀率持续快速上涨,使国际金融市场担心美联储大概率加快收缩购债规模和更早开始加息进程。在这一普遍预期下,进入2022年以来,美国各期限国债的收益率均持续走高,显然已早于美联储加息,提高了市场实际利率。
法国巴黎银行发达市场策略主管山姆·布朗表示,随着美联储放缓债券购买步伐,并将在未来几个月结束债券购买,美债价格可能会下滑,并有可能进一步推动实际收益率的持续走高。
不少市场人士亦警示,美债实际收益率的上涨会令风险资产承受更大压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提醒,2022年需高度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节奏和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情况,要关注美联储过快加息的外溢影响,及时做好风险防控。从美国角度看,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胀,而代价则是经济复苏动力和金融市场稳定。美联储加息将提升市场融资成本,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投资不利,同时也会抑制居民家庭对房地产和汽车等大类物品的消费,短期利率可能更快上涨,收益率曲线可能趋平,期限溢价可能扭曲,影响经济增速。
随着利率上升,部分资金将从股市流向固定收益市场,在美股估值明显偏高、背离经济基本面情况下,股价存在大幅回调风险。叠加加息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可能导致股汇同步下跌,放大金融波动。
从新兴经济体角度看,随着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资本可能大量外流,本币贬值、债市违约、股价下跌等金融波动风险加大,为了抑制潜在的金融波动风险,新兴经济体利率曲线可能会以比美联储更快的速度提升,在疫情仍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加大经济复苏难度。
从中国角度看,美联储加息进程加快和美元指数波动反弹以及新兴经济体金融波动加大,国内企业和市场主体将结合形势变化动态调整资产负债币种结构,银行代客结售汇和涉外收付款顺差可能收窄,跨境资金流入可能放缓,汇率波动或将大于2021年,双向波动特征也许更加明显;海外股市波动可能通过跨境资产配置组合调整、避险情绪等波及国内股市,在美联储议息会议和美股波动的关键时点,国内股市短期可能跟随波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10日发文警告称,当前美国通胀率升至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可能很快升息。一旦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新兴市场“可能遭受痛苦的溢出效应”,包括资本流出和本国货币汇率下降等。对于本已面临债务和高通胀问题的新兴市场,上述溢出效应或将更为严重。IMF建议,外币债务压力较大的新兴经济体应考虑对冲手段降低债务风险,而整体债务压力大的经济体则应想办法减少开支或加速提税进程。不过此举有可能拖累经济增长和就业,因此上述经济体普遍面临两难困境。IMF还警告称,某些“脆弱国家”可能发生银行倒闭问题。此外,尽管今年全球经济将继续恢复,但许多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进程滞后,会影响经济恢复进程。
世界银行1月11日亦称,在2020年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衰退中,全球债务水平飙升,债务的增加已导致一些国家开始债务重组。由于提供额外支持的政策空间有限,供应瓶颈、通胀压力、金融压力等下行风险更增加了新兴市场国家“硬着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