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思想钢印作者:人神共奋

1、安全边际

我经常讲一些投资案例,投资当案例的好处是有明确的数据和结果,不像很多领域,对不对完全看怎么说。所以投资中的一些通用道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比如投资中有一个概念叫“安全边际”,指你距离某一件糟糕的事件发生,还有多大的空间。安全边际越高,你就越安全。


(资料图片)

一个生活中典型的“安全边际”的例子是“安全车距”,即你与前车的距离。

按照交通法的规定,高速上,如果你的车速是时速100公里,那么你的“安全车距”应该是在100米以上,这个数字是怎么定出来的呢?

大脑从发现危险,到向脚发出信号,再到踩刹车,时间平均为1.5秒,此时车已经开出了40米,但车并不会立即停下,还有一个制动距离,就算是很好的车,也需要再来一个40米,整个“停止距离”就是80米。

看上去有100米车距,但你真正的“安全边际”也仅仅为20米。

安全边际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想到保守策略,想到首先不犯错,所以有很多看似违背“安全边际”冒险获胜的例子,比如流传至今的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故事。

实际上,安全边际强调的恰恰是主动寻找机会,承担合理风险。

本文就分析一下这两场战争,再看看,在商业决策和投资中,如何判断与获得真正的安全边际。

2、破釜沉舟的时机把握

项羽破釜沉舟,似乎断了自己的后路,让自己处于无法选择的地步,就能够发挥出超常的能力,以弱胜强,做到平时做不到的事。

可惜这只是事件的一部分,被小说家夸大渲染了而已,战争是最典型的信息不完备下的决策场景,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任何有军事素养的统帅都不会主动让自己置于死地,失去本来就很小的安全边际。

破釜沉舟并非项羽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有几个原因:

第一,巨鹿之战是以弱胜强吗?如果只算项羽的部队,当然是,但如果算项羽所在的反秦联军,那人数就和章邯、王离的秦军总数差不了多少,而且两军呈“你包围我,我再包围你”的千层饼之势。

反秦联军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数上的劣势,而是人心不齐,谁也不愿当出头鸟,如果僵持下去,就给了秦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第二,项羽斩杀宋义,夺取军权后向巨鹿前进,与秦军有一系列的小规模遭遇战,已经摸清楚了秦军的真实实力,才会下决心尽早决战。

第三,项羽渡河后攻击的,只是王离的二十万秦军中的一部分,是典型的“集中优势兵力各自击破”的战术。

从安全边际的角度说,正是因为项羽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所以他才愿意牺牲一些,破釜沉舟中的“沉舟”,有一定的表演性质,目的是坚定联军的信念。

“沉舟”看上去冒险,实际上就像富二代卖了自己唯一的别墅,投入新一代产品的研究,给人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感受,可他老爸还有很多别墅可卖。

在理解了项羽的战场优势后,你会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沉舟”,而是“破釜”。

战场形势总是瞬息万变,总有那么一刻,你的优势突然扩大,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由于外围的章邯换防,给项羽一个千载难逢的击破王离防线的时间窗口。

项羽把锅砸了,只留三天口粮,意味着三天内主动出击,占据战场主动,速战速决,这不是不给自己“留后路”,而是主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作战时间。

项羽“破釜沉舟”后,并不能将王离的长城军彻底消灭,只是原本作“壁上观”的各路联军,见王离处于下风,一窝蜂地下场“捡便宜”,王离军遭围歼而全军覆没。

破釜沉舟实际上是项羽抓住了安全边际相对较高的时点作战,相比之下,背水一战则是主动创造安全边际。

3、背水一战的机会创造

发生在稍后的背水一战,韩信率领的4万汉军与陈余率领的20万赵军在井陉口一战,《史记》记载,韩信背水驻军,激发汉军拼死一战的决心,最终获胜,所以,后人用“背水一战”来形容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做法。

实际上,井陉口一战,也不只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背水一战”,原因也有几个:

第一,韩信选择的驻军地点,不是一条河,而是太行山与绵蔓河的夹角,它在断绝了自己后路的同时,也防止敌军从背后两面夹击——而这正是兵力占优方常用的战术。

在战争中,处于守势的一方,主帅需要考虑到敌方可能采用的各种战术而分别采用多处布防,很容易让兵力分散,而这种喇叭口的布局,与敌军接触面较小,对方只剩下正面攻击一条路,什么穿插分割,三路夹击,统统不能用。

这么一来,就可以让韩信没有后顾之忧地运用他最擅长的“奇兵突袭”战术了,这就是第二条——

第二,背水一战真正扭转战局的,不是“背水”,而是韩信事先安排的二千轻骑兵,趁着两军激战,绕道抄了赵军的大营,遍插汉旗,导致赵军军心动摇,一举扭转战局,让陈余以为自己陷入包围,选择仓皇逃跑。

类似的奇兵偷袭,在《三国演义》中很常见,这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偷袭很容易,实际上,如果身处战场,选择这一战术的主帅,要考虑的问题远比小说家多。

韩信至少面临着三大障碍:

第一、汉军本来就弱,又分兵出去,会不会还没有袭击成对方大本营,自己先输了?

第二、你能想到偷袭,对方为什么想不到?你并不知道对方怎么用兵,你怎么能保证两千人就能把对方的大本营打下来?

第三、就算抄了赵军的大本营,人家毕竟兵多,回头再把营给抢过来,完全可以扭转战局。

兵者,诡道也,但只有诡诈是不行的,奇袭的前提,是要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到。既要拖住敌人,又要引诱敌军尽数出营,还要让对方以为自己彻底战败了,这就需要围绕核心战术,以有限的兵力创造最大的安全边际,甚至冗余,这才是真正考验韩信这个“兵仙”的地方。

井陉口一战中,围绕“奇袭敌营”的战略意图,韩信实施了一系列战术安排,“背水”只是其中一部分。

第三,“背水”最大的作用是示弱,让除余以为韩信犯了兵家大忌,轻敌之下,想一举奠定战局,因此倾巢而出。

但是除余并非初出茅庐,“背水”只是心理战,它的安全边际不一定够,韩信需要更多的安排来尽可能地引出赵军。

第四,韩信把汉军分为两部分,四万主力正面迎敌八万赵军,另外一万人才是真正的背水阵。战场之初,主力尽可能拖住赵军进攻的步伐,在不敌之后,且战且退,并留下较多武器兵车,让赵军以为败象显现,从而吸引更多赵军出营。

退到河边,之前安排的一万背水军出场,然后就是那句背水一战的著名台词:“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

两军相遇,士兵如果发现己方处于不利的地位 ,就会想到逃跑,韩信用“背水”,断了逃跑的可能,背水还起到了激发士兵作战激情的作用。

但不能夸大,如果赵军此时自觉胜劵在握,也不会逃跑,两军相持,汉军兵力不足,时间长了,还是难免一败。

韩信安排背水军此时出场,真正的意图在于,让赵余认为,这是汉军最后的家底,只要一举拿下,就可以大获全胜了,因此,赵营的大部分军力都被吸引到战场上,以期抢夺更多的战利品。

这才给二千“奇袭军”创造了夺取赵营的条件。

只是,前面还提到了第三个障碍:如何防止赵军再把军营给抢回来——

第五,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奇袭,并不能歼灭敌军,要防止赵军夺回军营后,重新作战,就要一举击溃赵军的作战意志,所以此战的本质是心理战。

还是要回到“背水”,战场表面上不利于汉军,但却是韩信安排的,赵军是客场作战,久攻不下,难免心虚,再加上两千奇袭军人手一面汉军旗,让赵军误以为汉军真正的主力在身后,瞬间士气崩溃,韩信的全部战术安排,正是要让赵军经历“轻敌——冒进——疑惑——崩溃”的心理过程,让其自行溃败。

综合看来,韩信的一系列战术安排,核心是“奇袭”,出奇必先守正,在战术安排上是有“冗余”的,这个“冗余”正是安全边际,要保证万一其中一两个不奏效,也能达到韩信的核心战略意图。

韩信的“安全边际”,除了前面分析的,还有很多,比如说:

第六,韩信的问题是兵力上占劣势,按《孙子兵法》的说法:“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韩信的最佳选择是“守”,但守的前提是对方先选择“攻”,而韩信通过赵军内的信息渠道,已经得知赵军否决了谋士提出的断后路逼退汉军的策略,而是主动决战,争取更大胜利。

第七,韩信在选择背水作战前,已经命人仔细打探,两边是否有埋伏的敌军。

第八,韩信在一万背水军中,安排了大量的重甲步兵,这个兵种行动不快,不利于主动攻击,但最擅长防守反击,可以最大限度的拖着最大数量的对手,给“奇袭军”争取时间。

第九,此时刘邦的另一路大军也在向赵地出发,即使此战不利,也不影响最后的战局。

另外,有史学家研究,韩信可能还安排了其他后备兵力,只是战局顺利,并没有上场。

此外,无论是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都有一个实际问题,如果你没有任何优势,又把士兵的后路给断了,那你如何保证士兵不哗变呢?

布置“背水阵”后,韩信明确地告诉全军,今天破敌,全军会餐,加上韩信以往的战绩,士兵对他的信任也是关键因素。

背水一战,其中的战术一环扣一环,看似用险,实际上有很多资源冗余,后人盲目效仿“背水”,就会告诉我们背水作战的真正后果。

南北朝时期,南齐十万余大军决战人数处于劣势的叛将萧衍,在一个宦官的指挥下,效仿韩信背水列阵,结果被打败,南齐灭亡。逃跑中,前排士兵大批淹死,堵在河中,后排士兵踩着队友尸体过河。

如果说破釜沉舟是抓住机会,背水一战就是创造条件,更能够让我们理解“安全边际”的应用原则。

4、最差风险收益比

无论是指挥战争,还是投资理财,还是商业决策,总有一些信息是你不知道的,也有一些变化是你想不到的,都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精益求精。

面对全新的大机会,人有两种典型的心态:

第一种是贪婪,根本不会考虑“如果不成功”怎么办?想到奇袭妙计就觉得自己一定能以少胜多,新产品研发出来,就会觉得一定能大卖。

第二种是恐惧,害怕失败,总觉得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机会来了也畏首畏尾,永远想等一个万无一失的机会。

过去分析“安全边际”,更侧重于针对贪婪心理,强调要“先胜而后求战”,但只强调这一点,会导致第二点“恐惧”心态,而分析“安全边际”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何时出击”的问题,以及局势不利时“如何出击”的问题。

第一、遇到转机,一定要出手

谁都想做到既好又稳,但战场上的绝对优势意味着对方严防死守,商业上的巨大利益代表着竞争的红海,优秀公司的投资机会总是伴随长期高溢价。

相反,真正以少胜多、高收益的机会一定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让你想再等等看,可等到不确定性消失,利润空间也随之减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和收益绝对对等、时刻对等,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战争和市场都会出现“高收益低风险”的时间窗口。

无论是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虽然对方兵力占优,但都是对手先出现了战略失误,出现了一个时间窗口,或者因为自己主动创造了一个地理优势。

而衡量这个机会的尺度,就是——安全边际。

第二、判断“最差风险收益比”

安全边际是你与危险的距离,它是一个极限概念,代表你的损失,不会超过这个极限。

战争的损失极限就是人亡,军队被彻底打散,好一点的结果是失地,损失一些兵力后被迫撤退;商业决策的损失极限是你投入的资源无法回收的部分,好一点的是只浪费机会成本;投资的损失极限是公司最差的盈利状态对应的股价。

极限最大的好处是明确,最差的情况都是好判断的,从而可以让你判断该机会的“最差风险收益比”,这在高度不确定的决策中,非常重要。

前面分析过,虽然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背景,都是以少打多,但有利因素也很多,特别是韩信,通过精妙的用兵安排,发挥出几倍兵力的效果,最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但成功的好处却是决定性的胜利,特别是破釜沉舟,对战局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这就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最差风险收益比”。

再如商业决定,商业世界里绝大部分市场都是红海,那些基于现有业务的正常决策,下属也能做出,而那些有安全边际的新商业机会通常来源于:

1、某个市场需求刚起来,竞争对手没有反应之时

2、惨烈的商战后,大家都元气大伤,行业慢慢出清之后,“剩者”重新加码

虽然胜算并不高,但投入资金也有限,所以也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最差风险收益比”。

投资也是如此,大多数时候,市场充满了高风险高收益和低风险低收益的平庸机会,看似稳健的白马,实际上性价比不高,真正的安全边际都需要勇气与眼光,比如:

1、刚刚实现困境反转的企业,市场尚未意识到,而你通过资深行业经验或持续跟踪,预判拐点就在眼前;

2、市场重大利空时(类似20年初的疫情期),或者长期熊市的最后崩溃阶段,那些长期溢价的白马出现暴跌的机会。

看似充满风险,其实真正的损失有限,更多是心理上的恐惧,都是“最差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机会。

不过,从“最差风险收益比”看,背水一战虽然战术精妙,但并不是性价比较高的安排,韩信并非身处绝境,他也可以等到刘邦的另一路军队跟上后两路夹击,虽然战果稍逊,但风险更小,而且也不会影响最终战局。

韩信的冒险是否值得呢?

5、不道德的安全边际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对项羽和韩信都是有安全边际的,但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无疑是大大降低了他们逃跑的可能。

如果是正常的打仗,士兵有充分的机会逃走,乱世中的逃兵也有充足的机会活下来。特别是背水一战,汉军并不是韩信的亲军,根本不需要为韩信卖命,形势也没有紧张到只能背水一战的地步。

前面说,真正的安全边际来源于“不对称的风险”,有“高收益低风险”的一方,必然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另一方。

所以残酷的真相是,项羽和韩信的高安全边际,正是靠降低士兵的安全边际获得的。

商业决策中,CEO是决策者,但任何决策都涉及股东、员工、供应商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他们实际承担了大部分的风险,如果CEO没有事先做出弥补他们的风险的利益分配安排,这也是一个“不对称的风险”。

投资中也是如此,很多基金经理喜欢“单押赛道”的高波动投资风格,正是因为波动越高,对基金经理本人越有好处,暴涨时吸引基民关注迅速做大规模,而暴跌的风险大部分都由基民承担。

所以,我把安全边际按来源分为两类:

不道德的安全边际,你的不对称收益来自你的下属、同事、亲友、客户、商业伙伴、投资人等等信任你的利益相关方的不对称风险,经常做出这类高风险决策的CEO,最后遭遇“失道寡助”的概率很高。

善良的安全边际,你的不对称收益来自你的竞争对手的失误、交易对手的错误定价,或者你的利益相关方的差异化诉求,这才是值得追求的、长期的安全边际。

推荐内容